貼心提醒:這篇不是二創唷
(018)
*這篇的追星族的「星」單指韓國偶像藝人
上次少女時代來台前她跟朋友去花蓮玩,住七星潭,附近晚上幾乎沒有燈,剛好碰到大雨。
騎車時真的分不清雨或眼淚,她們邊騎邊跟彼此說:「你知道現在最希望我們死掉的人是誰嗎?就是其他 sone(少女時代粉絲名),就少兩個人搶票了。」
我覺得自己可以當一個經典反例,就算高中時期喜歡五月天,也只是買專輯的程度,從沒看過演唱會、沒買過 Stayreal;對我來說「嘴上說很喜歡他們」本身就是件舒壓的事,我喜歡被看做一個不太理性的迷妹。但其實骨子裡還是理性得要命。
而再長大一點連專輯和「喜歡被看做」的成分都沒了。
現在感覺困惑的時候我會用 LNG 來幫助自己思考,他們已經是現階段我能最「為之瘋狂」的公眾人物了。但就算是鳥屎在我隔壁桌吃飯,我也不會想過去合照或說你好我很喜歡你,更別提要額外花錢與時間完成這件事。
我的朋友是 sone(唸做 so-one 搜萬,韓文裡是宿願的意思,註1),一開始是跟著喜歡的對象一起看,現在已經是四年的中度粉絲。
想先科普一下,韓國偶像粉絲大都另有專屬稱呼,而不是五迷、打粉這樣叫,帶給偶像與粉絲一種獨特的連結感,例如 Beast 的粉絲是 Beauty,離開公司更改團名為 Highlight 之後粉絲也換成 Light、防彈少年團的粉絲是 Army,女團 Mamamoo 的粉絲則叫做 Moo,韓文有蘿蔔的意思,多可愛。
偶像呢,首先就是喜歡臉。至少我的朋友是直接這樣坦白地說。
慢慢「入坑」之後,她認為粉絲大概可以歸類為兩種心情,一是心疼這些藝人,偶像通常年紀較小、一路從練習生苦過來的經歷讓人喜愛或受到激勵。二是外表,不得不承認這些費心維持的姣好外貌、身材裡面有足夠性的吸引力。
「歌的話我覺得是兩回事。」媒體好像常直接把他們歸在歌手 ── 韓國就分比較細,這些藝人稱作「偶像(idol)」,演員、歌手、偶像有不同定義 ── 但與一般歌手比起來,音樂又更可以切開。
例如有人迷韓國偶像,但私底下他的音樂品味是別的,可能藍調、後搖(我硬要挑一個現在好像很夯的詞),跟偶像的電子舞曲風格非常不同(註2)。
另外,一個偶像團體裡會有不同類型的藝人,安靜、開朗、很會跳舞或唱歌、外星人,大意是「我們準備了這麼多,你總能找到喜歡的」。
「我會覺得,粉絲一開始喜歡上的是設定,剛出道的偶像要說什麼、穿什麼、哪裡要害羞哪裡要笑,幾乎都是公司的策略。」她說,「不過當然沒辦法設定一輩子,到了後面這些藝人的真正性格,你還會不會喜歡就是一種緣份。」
當然,要如何經營還是看經紀公司,例如有從地下饒舌撈到成員的防彈少年團,每年履行簽約條件讓其中幾位出自己的饒舌 Mixtape,並且花大錢幫拍 MV;但是也有以偶像樂團出道的 AOA,後來轉型性感舞曲女團,純樂手成員幾乎沒有表演,就默默等合約到期後退出。大概是韓國演藝圈以財團來培育偶像藝人,在穩健的投資管理之下有更多資源能去做嘗試。
她說得女粉得天下,我抗議是因為本來女粉就比較多。
「我想跟大家看你的方式也有關係,社會還是會寬容女生所謂『不理性』、『幼稚』到比較大的年紀。而如果你是個成年男子,超過二十五歲還在追偶像就比較辛苦。」不過網路上還是很多光聽到初音只是軟體這句話就要燒別人全家的成年男子啦。
LNG 捧紅的經典例題:你要跟山羊打炮但全世界都不知道,還是沒有跟山羊打炮但全世界都以為你有這樣做。
我曾經拿殘酷二選一問超怕嘎抓的她:「妳要房間永遠有一隻蟑螂而且妳看得見,還是永遠聽不見太妍的歌。」
「聽不見是指她再也不出,還是我個人聽不見?」
「妳個人。就是即使妳家電視在播也會剛好停電那種。」
「那我會好好跟蟑螂相處的。」
說中度粉絲,是因為她的消費就僅止於演唱會。「偶像來台灣開三天演唱會,就三天的票都要搶,這是最基本的啊。」OK「僅止於」三個字我收回。但比起其他張羅餐車、應援禮盒、或是會包計程車追形成的私生飯(意思是會關注偶像私生活的粉絲),真的只能算中度。
「應該說,應援禮盒餐盒都有統一窗口處理,不是我們這種個人就能進行的應援,」貼心解釋,「比如說到少女時代的台灣演唱會,就會有一個代表台灣 Sone 的 Union 去張羅整個應援活動。」
不過會花時間的事情就很多了,其中也包含很多學問。像每首歌的應援詞(在哪段要喊些什麼或哪個成員的名字,可她從容地說「這個不用學啊,是身體會記住、自然而然就脫口而出的」);或是由於 YouTube 影片點閱常是各種排行的依據,因此他們有一套「如何衝高點擊數」教學,這可不簡單,音量要超過一半、要跑完全部、不可以開無痕視窗。
「做這些事最終的目的很簡單,因為你希望他繼續存在。」我想就跟實況斗內(註3)、訂閱式內容募資是一樣的。
我問,對方根本不認識妳也沒關係嗎。不會覺得很空虛嗎。
「會空虛啊,但就還是喜歡。」她說喜歡偶像的人常常會有失戀期,那種突然不曉得自己為什麼要追星的迷惘。「尤其聽完演唱會的幾天非常嚴重,完全不看他們的表演、不聽歌,不想觸景傷情。」
於是她說了一個非常浪漫非常今夜星辰的答案:「反正,她認識 sone 啊,我是她喜歡的群體的其中一個。」
真是好答案。
但很有趣的是,不希望偶像談戀愛這題我暫時找不到答案。
先插播一個小知識:所謂團飯就是喜歡整個團的飯(fan),會為整個團應援;唯飯指只喜歡其中一個成員;毒唯則是不但只喜歡一個成員,還常常會捅其他成員一刀的飯。
身為少女時代的團飯,她本命是隊長金太妍。
太妍前兩年與同公司師弟偶像團體 EXO 的成員邊伯賢交往,她雖然很盡責地表示不喜歡 EXO,但又解釋其實比較多是男生的粉絲在咒罵。「太妍粉絲不贊同的原因反而是例如男生年紀比較小、成就又沒有太妍高,他們捨不得之類。雖然這種說法我也不認同就是了。」
吃過飯我到超商領錢,就剛好看到這位伯賢和隊友燦烈被印在包裝上的零食。
「我覺得伯賢跟燦烈是真的。」我按照著自己的喜好安慰她。
「真的!」
但這聲附和讓人覺得,我就算說「伯賢跟山羊應該是真的」,她也會如此回應(伯賢好累)。
粉絲到底是不是真心不希望偶像談戀愛呢?
尾聲時我們回到最初好奇的問題,「你花了時間和金錢去做這件事,得到最大或者最重要的是什麼?」
「就是開心。」
有人買鞋買衣服會開心、有人聽音樂看電影旅行吃東西開心,我跟貓狗玩也可以無比幸福。你覺得很幸福的事在別人眼裡可能毫無道理。但那又如何。
這些人看著一群遠在天邊或許說著不同語言、唱歌跳舞演戲,偶爾也努力與自己這種「普通人」互動的偶像藝人,就能感到開心。
「我覺得如果追星追到心累痛苦的,那就放棄吧,人生這種事太多了。」她說,「開心是最重要的。」
敬太妍,敬所有努力工作賺錢追星的人。也敬在百工裡出現好幾次的山羊。
後記,讀者回饋:
這篇刊出之後有人跟我分享自己的追星經驗(超開心)。
她說有一種文化叫做「追車」,包計程車跟在偶像的保母車旁邊。會有專屬車隊,司機也和某些迷妹很熟,同車行互通消息輪流接近,讓迷妹們享受「跟偶像只距離兩個車窗」的體驗。她與朋友當時想找人分擔計程車錢,其他粉絲姊姊就問要不要一起追車就誤上了賊船。
「逆向又狂飆到時速90、行駛高速公路路肩,還想說司機根本比我還想見到偶像。」她那次真的被嚇到了,之後再也沒有過。我超級傻眼,我說這真的非常危險。「但當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不太會有罪惡感。」她回憶,「而且有些偶像也會跟追車的粉絲互動,揮揮手或猜拳什麼的。」
而她還說在追星的過程得到快樂,曾經想過如果偶像認識了自己,應該會變得痛苦。她也講了一句我好喜歡的話:「追星是沒有回報的愛。」
[1] 少時的話我很喜歡 Sunny 喔
[2] 她補充:「偶像也不只是電子舞曲(EDM),整體來說韓國音樂算蠻跟得上世界流行音樂腳步的。」
[3] 但覺得有些工商本身就是商品了,你看魯蛋連《返校》都可以玩得那麼好笑!也忘不了小熊實況《人中之龍》到爆哭的樣子
[4] 在這裡先跟(如果有被冒犯到的)EXO 的粉絲道歉,歡迎留言咒罵
[5] 我覺得我算是自己圈圈裡的韓國偶像(限男)達人,但身為腐女我只對 CP 有興趣 ── 而因為不迷百合就沒研究女團了 ── 什麼海赫、TG、95line 可是朗朗上口。兩年前和高中社團去大學畢旅,兩人一間我與室友好得要命,但是偏偏,她是赫海派的。洗澡時我忘記帶東西,她要我先承認是赫海才幫忙拿,於是我光著身體蹲在浴室裡大叫海赫。我就真的只對 CP 很有興趣(再講一次)
(019)
我在回饋中得到更多沒聽過的資訊,想把它們整理成一篇。
【個案 A(非本人):追星變溫拿】
A 的朋友為了少女時代開始學韓文,後來迷上另一個女團,為了追星方便在念完台灣研究所後又申請了韓國的研究所,現在在韓國工作,還交了韓國女友。朋友上次回台灣是為了看某個偶像團體來台灣的表演。
【個案 B:當海外飯很辛苦】
不是迷非常當紅的偶像,但重度到樂團成員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她聽過私生飯爭執打架到報警的程度,地上還留了一團頭髮;目前正在幫即將來台表演的偶像們剪應援影片,因為韓方公司一改再改感到很困擾。
偶像的官方網站叫做官咖,定期以網路招募會員,而付費會員能擁有如優先購買演唱會門票、搶奪音樂節目錄製現場觀眾名額等優勢。B 說有些官咖會將會員分級,而三大偶像經紀公司之一的 JYP(就是周子瑜的公司),韓國本地粉絲總會硬生生比別人高出一級,金卡一定要有韓國身分證或登錄證,海外飯則從銀卡往下。
另外,人氣高的偶像簽名會要抽籤,一張專輯可以抽一次,許多粉絲都是幾十幾百張的買。然而海外飯的名額會再受到限制,以前大約 1/4、現在更少,有些舉辦的唱片行(因為銷售算在分店內)甚至依據國籍分配名額。
B 曾經購買 19 張專輯參加抽獎,由於抽籤結果前一天才公布,她信心十足飛到韓國卻發現沒抽中;第二次怒買了 27 張終如願。
「我的偶像已經不算紅了,也看過朋友買了 60 張還是沒抽到的。是抽 Seventeen。」她這麼補充。不禁想是不是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偶像不要太紅呢。
【個案 C:我不想認識偶像】
她首先補充了先前分享的追車文化。
「其實我覺得私生飯的界線很模糊,像機場接機很正常,但偶爾看新聞也會知道明星們入住的飯店,那去飯店外面等、或遊蕩就是不應該做的嗎?」C 疑惑,機場可以,但是飯店、餐廳或公司外面不行的那個線到底在哪裡。「我想這可能就是罪惡感不深的另外一個原因吧。」
接著她也跟我分享其他重度迷妹的故事。
有人為了追星,跟在媒體業朋友借工作證拍照;也有人直接進入媒體業工作,專跑娛樂新聞。另外像是畢業後去韓國打工度假就地追星的姊姊;或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去韓國,常常去公司樓下等最後獲得偶像電話號碼的(但聽說不敢打過去)。還有偶像剛出道就開始追隨,到最後和成員認識,對方會打招呼、喊她名字和她說話,戴她送的東西,甚至問什麼時候回台灣啊這種很偶像劇的情節。
「但我其實覺得這樣很不健康。」
C 節錄了某本雜誌中讓她印象深刻的內容:粉絲和偶像的關係,最特別的是少了現實關係中付出與回報的期待,是一種非常容易滿足的關係。我對他的喜歡就建立在我喜歡他,他的存在和他做的事情本身就讓我覺得足夠了。既不需要更加接近,也不會因為距離的存在漸行漸遠。
在經歷過瘋狂時期後,她漸漸覺得真正的追星是上面說的這麼一回事。
「像是一般人都知道追星與現實世界不同,所以不管你多愛歐爸最後還是會和現實世界的人談戀愛,總有一天會從狂熱中醒來。」
「但是如果能認識偶像,那種追星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平衡會被破壞。慾望無窮,你會想要變得更特別、擁有更多,最後這些膨脹的情緒和慾望,全都會直接傳遞到偶像的身上,因為你認識他。這樣很不健康,對於迷妹或是偶像都是。」
所以回歸最後結論,追星其實就是你的一廂情願,在偶像眼裡他感謝你是因為你身為粉絲群體裡的一員,而不是因為你是你。
眉毛按:
首先希望大家沒有被這篇嚇到哈哈。
大約今年二月開始,我在自己的臉書網誌上寫起《百工系列》,我想從自己現在二十幾歲的角度去看身邊每個人正在做什麼,很幸運的我有很多有趣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有趣的經歷,我聽得津津有味的故事,其他人應該也會喜歡吧,就抱持著這樣的心情開始了。一週發一篇,也偶爾偷懶不發,一次寫一位朋友,包含新創 PM、音控師、查帳員、外商業務等等。「特別篇」則不寫職業,而是分享不同的喜好或個人狀態,我寫過自家公司奇特的午餐時間、戀足者,這週寫了追星族。於是想放到這兒。
其實我不清楚關注《看吧》部落格的大家現實生活中都擁有什麼樣貌,但一定都不一樣對吧,可能有學生(我常被大家的留言可愛死,所以猜測學生比例很高)、有我這種出社會沒多久的小毛頭,我也會幻想或許有很厲害的大大來過喔(笑)。
而沒說過的是,其實我在生活中並不是個「喜歡韓國演藝圈」的人,我是腐女、不過也不是只愛 BL;我喜歡寫字,但也不只寫同人。我的音樂、戲劇偏好全都不是韓國系列。「追星族」對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族群,於是我找到一位身在其中的朋友,寫下她的故事;刊出之後,其他幾位也敲我分享了更多(我甚至不知道他們喜歡這些!)。這樣去了解和獲得回饋的經驗非常美好,我想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看完之後有任何不認同或想要補充的,也都非常歡迎告訴我:)